股票专业配资网_炒股配资申请_配资炒股开户步骤

发布日期:2024-11-08 21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23

网上开通股票杠杆 市场期待增量财政政策,“更大规模”特别国债悬念待解

韩牛批发价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韩国民众整体肉类消费量减少,此外,进口牛肉价格更为低廉,也挤压了韩牛的市场。尽管过去三年里,韩牛批发价持续下降,但饲料价格却上涨了40%。以去年为基准网上开通股票杠杆,韩牛养殖户养一头牛平均损失142万韩元,约合人民币7470元,较前一年增加了一倍。

股市调整之际,备受期待的财政政策加码“箭在弦上”。

10月9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,将在12日举办新闻发布会,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“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”有关情况,并答记者问。

继降准降息等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陆续实施带动股市上涨后,四季度是否有财政增量政策出台,尤其政府会否加大举债力度扩大支出,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。恰逢当日有地方政府称“国家即将出台更大规模超长期特别国债”,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工作组召开首次正式会议,支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,都进一步推高了市场对财政加力的想象空间。

多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,市场十分期待财政增量政策出台,甚至有人期盼类似2008年的4万亿超大规模刺激政策。但预期不应过高,当前首要的是用好现有积极财政政策,加快财政支出进度,并考虑适度增发国债或特别国债,以保障必要财政支出,但增发国债和特别国债等按程序一般要等到10月下旬看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否有相关部署。

四季度再来超万亿特别国债?

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,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和问题,为此9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时,加力推出增量政策。

其中金融增量政策如降准降息、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等已逐步落地实施,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,股市在9日出现回落前一路上涨。这也使得财政增量政策受到更大关注,而12日的财政部发布会,则成为一个重要观察窗口。

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告诉第一财经,从当前情况看,市场尤其关注是否有增量财政政策落地,推动经济进一步强势复苏;是否有类似2008年的超大规模刺激政策;是否有增量的特别国债或地方政府债额度来补足地方财力缺口等。

10月8日,四川省政府召开党组(扩大)会议,会上提到对国家即将出台的更大规模超长期特别国债、提前下达明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等政策,要强化项目包装储备,做深做实前期工作,努力争取更多份额更大支持。

今年国家已经确定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,目前实际发债规模超过7000亿元,计划11月完成这一全年发债任务。上述地方关于国家即将出台更大规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表述,一时间引起市场遐想,四季度是否会增发超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?
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第一财经,这一表述应当主要是针对国家发改委8日表态“明年要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,加力支持‘两重’建设”,而不是表达2024年四季度会新增超过1万亿元特别国债。当然,四季度是否会增发特别国债仍有待观察,不排除这种可能性。

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,由于国家发改委将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“两重”建设项目清单,支持地方加快开展前期工作、先行开工实施,因此地方为了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会积极做出部署,做好项目前期工作,以争取明年更大的特别国债额度。

胡恒松表示,从上述四川省表述内容来看,国家可能会出台更大规模超长期特别国债,用于增加中长期经济建设的资金来源,为重大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。但具体发行规模和发行计划需要以财政部的相关通知为准。

“新增特别国债有严格的审批流程,需要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议请求,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之后,财政部负责具体执行。是否会发行更大规模特别国债,取决于经济状况和财政需求,目前尚无法判断。”胡恒松说。

温来成认为,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,四季度增发特别国债的可能性会加大。

10月9日,央行官网发布消息,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“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,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”的要求,中国人民银行、财政部建立联合工作组,并于近日召开工作组首次正式会议。双方一致认为,央行国债买卖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、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。下一步,要统筹发展和安全,继续加强政策协同,不断优化相关制度安排,在规范中维护债券市场平稳发展,为央行国债买卖操作提供适宜的市场环境。

在市场预期财政会加大国债发行规模之时,央行和财政部成立上述工作组也受到关注。

王青表示,这应当属于常态化工作安排,与后面加大国债或特别国债发行关系可能不大。安排发行属于一级市场范畴,而联合工作组针对的是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。而且央行认为,当前中长期限国债收益率偏低,需要调控,因此也不存在引导二级市场中长期限国债收益率下调,以降低一级市场国债发行成本的需求。

胡恒松认为,上述联合工作组设立,表明央行和财政部将更紧密地合作,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流动性,同时也为财政政策提供相应支持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,央行和财政部可能会通过增加国债发行来支持增量政策的实施,如支持地方开展债务置换,化解债务风险,加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等。

用足现有政策,增量期待不宜过高

观察四季度财政政策发力,仍需回归前述中央政治局会议相关部署。

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,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,切实做好基层“三保”工作。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,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。

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表示,中国的预算执行进度经常性地慢于预算,往往在年底时发现赤字低于预算水平,还有闲置资金没有充分使用。今年前8个月,广义财政支出(特别是政府性基金支出)的进度偏慢,如果不加快支出进度,全年的执行赤字又可能大幅度低于预算。因此当前首先要用好预算内的政策空间。

9月中旬公开的《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》,在部署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时,首要是“提高财政政策效能”,比如密切跟踪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;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、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,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着力提高投资综合效益等。

根据公开数据,今年前三季度,3.9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已经发行约3.6万亿元,剩余额度将大部分在10月份完成发行。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发行7520亿元,11月中旬将完成全年发行任务。

为了用好专项债资金,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称,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,支持项目开工建设。抓紧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、规模、比例,尽快出台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具体改革举措。

除了用好现有积极财政政策和优化管理外,目前专家普遍呼吁出台加大政府举债的增量政策,以扩大政府支出,弥补支出不足,推动需求从收缩走向扩张,推动解决短期和中长期经济问题。当然对于四季度增加多少举债规模以及资金投向,专家观点不一。

丁爽告诉第一财经,针对今年以来全国税收下降造成的融资缺口,可考虑增发1万亿元国债补足,以保证必要财政支出。放宽债券资金用途,防止资金闲置。考虑增加1万亿元再融资债额度,化解地方债务风险。还可考虑宣布明年发行更大规模超长期特别国债,并提前下达明年额度,实现今明两年衔接。与此同时,央行提供充足流动性,包括二级市场购国债,防止财政的挤出效应。

胡恒松表示,从财政整体情况看,中央财政赤字率相对较低,举债空间较为充裕,增发更大规模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符合增量财政政策出台的预期。预计四季度大概率会推出增量特别国债发行,规模从实际需求来看很有可能超过1万亿元。

也有专家建言发行超10万亿元国债以提振经济。“一些专家从中长期角度讨论增发10万亿、20万亿国债是好意,但不经意拉高了市场预期。当前预期管理是个挑战。”丁爽说。

王青认为,财政部发布会应当主要关注财政政策基调的变化,以及财政支出、债券发行节奏、用途调整等内容。至于加大国债或特别国债发行,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,预计财政部不会在发布会上直接宣布。比如2023年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,即以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公报方式公布。
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 文章作者

陈益刊

祝嫣然

相关阅读 汪涛:财政刺激规模多大,重点在哪些方向发力?

预计到2025 年底新增的化债额度可能会超过 3万亿元,并且未来几年债务置换规模可能会大幅超过这个规模。

197 10-15 12:34 财政预期提振信心,大盘重回3200点上方|市场观察

预计跟2014年行情有一定区别。

246 10-14 12:29 财政大招聚焦防风险,城投债将受益、股市或延续震荡

大规模财政支持立场确立,但未达到“强刺激”的程度,防风险仍是核心。

268 10-13 16:55 财政增量政策“靴子”半落地,力度如何、影响几何?

财政增量政策“四支箭”明确,具体额度预计在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揭晓

1383 10-12 20:28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:化债将是本轮财政政策的重点

50 10-12 13:4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




Powered by 股票专业配资网_炒股配资申请_配资炒股开户步骤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